计算机配色的步骤是什么?
为了提高配色效率和准确性,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应用电脑配色软件。本文就给大家带来计算机配色的步骤以及优势特点,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来看看吧!
用好计算机测配色系统,尤其是配色系统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染色工艺的强化。染色是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坯布前处理质量,处理批次,染化料质量,对染化料的称量,印染机械的质量,对pH值、温度和时间等参数的控制,助剂的使用,水质等都会严重影响染色结果的重现性。而染色结果重现性差,配色不可能准确。所以,强化染色工艺,是使用好计算机测配色系统的先决条件。对于具有学习功能的智能化系统,这种不重现新,将使整个系统失去准确性。
在强化了染色工艺后,准备基础数据,是成功使用计算机测配色的基础。在准备基础数据前,应先选择染料。选择染料的原则是品种尽可能少,配色范围尽可能广。染料的选择还要考虑到染料之间的染色性能是否一致,拼染时能否同步上染以及染料间的相容性如何,此外,匀染性和色牢度也不能忽略。选定染料后,要进行染料分组,比如将常用的某一公司推荐的某一牌号的三原色归为一组。每批染料进厂时,都要进行品质的检验,如力份的检测等。
配色计算需要知道各种参与配色染料单位浓度的(K/S)λ值,也就是所谓的基础数据。染料单位浓度的(K/S)λ值必须从各染料单独染色织物中通过测量计算得到,因此,必须染好单色。如果(K/S)λ与浓度呈简单线性关系,那么只需要一个浓度即可。但由于随着浓度提高,K/S值与浓度不呈线性关系,对此,必须多染几个单色浓度来拟和K/S值与浓度的关系。一般实际使用时,以6~8档浓度为宜。由于浓度越高,染料表观递深性下降,K/S值偏离线性越剧烈,所以深浓色的配色一直不准确。改进的方法是在浓度较低的范围,染色的浓度范围可以略宽一些,少取几个染色浓度。在浓度高的区域,选择染色的浓度点密集一些,多取几个点。
染完单色后,测量每种染料每个浓度的单色样,保存数据作为基础数据。现在的配色软件都可以观察K/S值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如果K/S值对浓度作图得到的曲线不光滑,成为折线,说明单色染得不够好,应重做。如果个别点偏离常规,则这一点必须重染或去除。
建立完基础数据后,可以对来样进行测色,进而配色。对于不同性质、形状的来样,测色时也应该区别对待。对于稀薄的标样,测色时要多次折叠,达到不透光。对纱线状来样,应将其均匀地绕在硬纸板上或做成一个袜筒状来测色。绕在硬纸板上时,卷绕层数要加以限制,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以至露出底色,应该以测定值稳定为准。有些样品面积小,可选用小口径分光测色仪检测。如果还不能满足需求,可由目测选择颜色接近的其他材料代替,当然,这回引起“条件等色”问题,需要注意。
测定标样后,选择计算机测配色系统的软件配色功能可以限定条件,如色差小、成本低等,计算所需处方。一般计算机会给出若干处方,用以选择。可参考的因素有成本、染料的相容性、色牢度、匀染性和条件等色等。如果客户指定光源,则操作者应选用客户所指定光源下色差小、染料少的处方试染。
选定处方后,在化验室打小样。一般预告处方不可能一次命中,所以打小样不可省略。小样机应尽可能模仿生产设备,小样染色工艺要与打样生产尽可能一致。
打好小样后,如果色差不合要求,需要调整处方再次染色。染出的小样进行测色,调用处方校正程序,可输出校正浓度,操作者应重新染色。一般进行一到两次小样试染可得到满意的结果。注意,把预告处方试染的结果收集起来,从中求取校正系数,可提高配色精度。
每次染色后都需要与标样对比。对比可采用目光鉴定和仪器评价两种方式。目前外销产品,客户都要求提供给定色差公式的色差,所以必须用仪器评价色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