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如何配色?染料计算机配色的步骤

在纺织物颜色的着色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染料的颜色进行匹配,由于人工匹配存在多种不确定的因素,会造成染料配色的不准确性,因此就可以使用准确性更高的计算机来进行配色。本文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染料计算机配色的步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1.基础色样的制备

数据制备时织物需选择生产用量较大、较具代表性的织物或羊绒、毛条;前处理织物不能使用荧光增白剂增白;工艺和助剂必须选择化验室小样实际工艺,保证染色工艺的稳定性,以确保打样的重现性,并尽量与大生产工艺相接近。打样浓度则根据每个染料各自的最大可能使用浓度,每个染料选择梯度浓度数据打样,在建库时,每个染料需要染出10~12个基础色样,分别建成浅、深两组基础数据;每类织物染一块白织物,按染色工艺染色,但不加染料。

由于活性染料在深浅不同浓度下染色使用不同的盐、碱量,染料的上色有较大差异,根据各厂深、浅色工艺,大致可分为3~4档盐、碱量。因此活性染料应在上述各档盐、碱量下各制作一套基础色样。浅色可只做到所需浓度,但深色必须由0.1%做起,因为在拼色时,虽然染料总量较大,但其中某一只染料的量可能很小,其也在高盐、碱量下上色。

染色时同一种染料的各档染样必须同一锅染色;染色罐一定要清洗彻底,特别是在做空白样和浅色样时;染后色样保持干净,分别放入塑料袋中保存;染料的称重、吸取一定要准确无误。

2.库存染料基础库的建立

按规定染制出的基础色样,要通过测色机头测量染色物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反射值,并输入计算机存储,换算成K/S值,建成配色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建成后,通过程序可以初步检验其正确性,如有偏差,可以对异常色样进行修正。若个别染料偏差严重,应重新打样。

1.观察反射率R与λ波长的图

各染料不同浓度下染色样的反射率曲线,应呈有规则的平行分布,浓度越小,反射率越高,浓度越大,反射率越低。若曲线有不规则现象,出现交叉则应修正。

2.观察K/S值与染色浓度C的图

作图所选择的K/S值是在反射率最小的波长,即K/S值最大,相对误差较小。低浓度时,随着染色浓度增加,K/S值增加。浓度高时,增加速度变慢,直到染料对纤维达到饱和,K/

S值不再因浓度C增加而变化,染色达到平衡。

3.配方计算

对任一标样进行电脑配色时,首先要有可见光下标样的反射值数据。然后进行候选染料的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是全部选入,由计算机去计算。计算配方的个数由所选染料的排列组合数确定。

显示的配方内容包括织物名称、标样名称、标样在可见光(400~700nm)之间的反射值、染料编号、染料名称、染色浓度、配方成本、三种照明体(D5、A、CWF)的色差、同色异谱指数等。

4.配方修正

试染出的色样,先用眼睛观察是否与标准色样同色或在可接受的色差范围内,若是则可对外报样;若不是,但色差不大,可凭经验估计略加调整即可,修正较快;若色差较大,需要调整的染料量较多,需采用配方修正程序。

配方修正不仅可以修正电脑配色配方,对于目测配色的配方,或车间大样调色配方,只要测出标准样与试染样的反射值,并知道试染配方的染料浓度,同样可以进行修正。

在配方修正程序中,程序还可提供另一个重要的反馈信息,即“上染系数”。上染系数是反映某单色染料,在配色拼染过程中的实际上染行为与该染料存贮在基础光学数据库中的上染特性信息之间的偏差。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很多,主要有配色拼染时染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染色织物改变、染色操作或工艺的系统误差、染料加料称量不准、色样测量误差等。上染系数=1.0表示该染料在拼色时与基础数据完全一致;上染系数<1.0表示其在拼染时,不能百分之百地发挥作用;大于1.0则反之。

根据平均上染系数提供的信息,可以对基础数据进行再次优化,使库存染料的数据真实地反映染料拼色后的特点,从而提高预报配方的命中率。

推荐

联系我们

400-666-2522

  • 客服一
  • 客服二
  • 微信